中国目前已有“五市两省”七个碳交易试点,年度发放配额总量在12亿吨左右,大约相当于目前中国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总排放的12%以上;这让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欧盟的全球第二大碳市场。当全国碳市场在2017年底之前运行之后,中国或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场了;不过2017年中的政策变化导致目前覆盖的行业较之前计划的8个重点行业有显著减少,很有可能就只包括电力、电解铝和水泥这3个行业。
什么是碳交易?
我们经常读到的碳交易,这其实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简称,是一种给碳定价的形式,另外一个常见的碳定价是碳税。碳交易是为了实现低成本且有效的碳减排,因其借助市场手段来降低碳排放,所以也经常将碳交易活动简称为碳市场。一个精心设计的碳市场要为控排企业达成减排提供经济诱因,并设定碳排放总量限制以及交易限制价格,制定不鼓励高碳排放的政策环境,以促使企业主动增加对于低碳解决方式的投资。 碳市场必须制造一个可以交易的单位,这通常称为排放配额、排放许可证或排放信用、碳抵消、抵消信用。因为碳排放交易产品是虚拟的,并没有涉及到实物的交易,所以碳排放交易机制需要特别高的监管需求,以确保这些减排单位能真正地代表排放量的减少,以保证市场参与者对于碳市场的信心。图1:碳市场的构成
来源:碳金库
根据对减排单位的需求及交易场所,碳市场主要分为两类:1)自愿性碳市场代表了那些为了履行其企业责任的承诺,可能是为了吸引有绿色意识的消费者,这些企业对其活动所产生的排放做自愿性补偿,他们并没有参与市场的法律责任。自愿性碳市场的产生是由于有责任感的企业或个人对于减少碳排放的需求,而不是由于政府的介入,他们使用的减排单位为碳抵消,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抵消其自身的排放。然而,自愿体系发挥的作用有限,这是因为它们吸引的是那些已经有环保意识的机构和个人;更重要的是,减排单位的购买者用这个办法来抵消其排放,但是他们的总排放量仍有可能在增加。2)强制性碳市场则是通过建立一个“总量与交易”市场,通常包括碳排放量较大的发电厂和重工业企业等。通过分配给它们比实际需要还少的排放配额,由此而限制住了这些企业的排放总量,他们必须依法减少其排放或从市场中购买他方多余的配额,以满足其法定的履约需求;这是强制性碳市场最重要的特征。强制性做法的好处就是能将那些不愿意自主减排的企业纳入其中,并且通过事先设定总减排程度,来保证国家或区域减排目标的达成。
如何进行交易?
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机制设计一般包括两个部分:1) 碳排放权交易,也就是在总量控制下的配额分配和交易;2) 允许对基于碳减排或碳汇项目产生的碳抵消(Carbon Offsets)进行交易并抵消控排企业的部分排放。图 2:图解碳排放交易机制
碳市场的逻辑就是,基于一个由国家主管部门确定的碳排放总量 (Emission Cap),然后根据历史排放或行业基准对控排企业所允许的碳排放量进行分配;排放量超过配额量的控排企业需要从其他企业或交易机构购买配额或一定比例的碳抵消,当然如果控排企业的排放量减少,也可以将剩余的配额卖出。
结语
出于对气候变化的考虑,中国近些年来也积极参与到国际谈判,并在全球气候领导力方面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次,在中国开展碳市场还能促进电力生产的去碳化、提高可再生电力的比例、促进所有行业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汇量。而且,能源使用是温室气体最大的来源,也同时是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绿色低碳发展对于遏制中国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是有帮助的。碳市场能体现污染者对于所排放温室气体责任的承担,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的原则;相比于碳税,碳排放交易对于排放总量进行了限制并逐年减少,然而碳税则允许能负担得起的污染者一直无限制地排放。碳税经常被认为是碳交易的替代物,中国的气候变化政策制定者也在考虑应用碳税,可是产业对税收的态度是抵触的,企业往往不会直接尝试减少污染程度,反而会花费精力制造和利用避税漏洞或免税方式。碳排放交易这种基于市场的机制则允许公司从绿色解决方式的创新和实施中获利,激励公司增强其创新能力实现以更低的成本减少碳排放量。不过碳交易所有这些优势都要基于完善的市场监管以及公开透明的信息,我们将在后续文章中进行讨论。
作者:林佳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