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Vol 33 . 气候减缓研究的知识空白: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怎么说?
LIYING 2022/04/29

《能源评论》音频节目


能源与气候问题深度解析,欢迎收听磐之石能源评论节目。大家好,我是赵昂。上期能源评论节目我们跟大家分享了对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英文简称IPCC,新近发布的关于气候减缓的第六次评估报告的一些观察,主要讨论了IPCC认为社会科学如何可以支持关于气候减缓的研究和决策。如果您对乍听起来有些枯燥的议题有兴趣的话,欢迎点击上期节目收听。

正如上次节目结尾我所预告的,本期节目我跟大家讨论一下第六次减缓综合评估报告里面都主要谈了哪些知识空白,英文叫knowledge gaps。通过了解这个内容,我们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减缓所面临的挑战和机会。IPCC每隔几年都发布综述报告,以反映气候科学研究的进展。如果我们可以从站在全球减缓科学研究的前沿的科学家的视角来了解更多一些研究过程中的不足或者差距的话,对理解和参与气候变化公共政策的讨论将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好的,希望大家跟我类似,可以享受认知更新和提高的过程。一共17章内容的报告约有2/3多的章节是有关于知识空白的内容的论述,当然今天我不会把十几章里面提及的知识空白都给大家呈现出来,我会挑选自己认为更重要或者是更有意思的地方来与大家交流。这期间我也会结合我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思考,给一些我自己的评论。如果您对今天的内容的任何地方有兴趣,也想分享自己的想法,欢迎留言给我们。

好,我们下面就从第一章开始,第一章内容是关于导论和架构。气候建模分析仍然在很多方面具有挑战,例如将气候变化的自然影响,就是对生态系统的这种自然影响和社会经济影响与气候减缓联系起来。关于对于气候减缓行动的这种分布,它的动态理解也是非常不足的。研究者特别需要的这种跨学科的方法和工具仍然现在是非常有限。这些方法和工具是用来支持研究者运用转型的理论来分析社会经济影响,而评价社会经济影响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关系到很多领域,而这些领域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有不确定性。例如新的技术、国际关系的变化,或者国际制度的安排,或者是一个国家国内的政策或政治变化等。刚刚过去的周日很多人还在讨论法国总统大选如何影响法国的气候政策,这就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大概2020年11月,焦灼的美国总统大选是如何牵动当时全球关注气候政策的很多人士的神经的。

为了填补知识空白,报告给出了未来研究的三个优先领域,我们分别来看,第一个是聚焦于人类福利的发展。这个的话特别提到了人类的福利,主要的一个焦点是说要减少不平等。为什么要将其摆在优先地位呢?我想这个与当下各国面临的最为代表性的或者普遍的一个问题,即社会不平等是息息相关的,摆脱解决社会不平等而谈论气候应对,我估计难以赢得最大范围的公众的支持。所以这对于气候应对来说,如果说我们不能够获得最大范围的公众的支持的话,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征兆。

第二个优先的地方是说在国际权力关系中,各国的历史地位如何影响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能力。这个话说起来第一遍可能听起来有点拗口,我想这个是跟一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这种主动性,与各个国家对于自己在历史当中所处的这种国家的地位进行了一个连接,这一点很有意思。那国家的历史地位是随着时代而变迁的,一个国家基于历史的自我身份认知,想必会对其气候应对产生重大影响。举一个例子,我们看到排放量来讲很少,但是由于其在历史上的国家的所谓历史地位又非常强大,以英国为例,那么去年在他本国召开的第二十六次气候变化谈判大会上所做出的更多承诺,和协调很多国家提升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这种承诺,确实彰显了这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这种积极性,也许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那么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或许可以激发一些所谓历史大国的这种气候雄心。

第三个点是转型的动态趋势和机制安排的灵活性是如何驱动低碳发展路径的。如果将全球放在未来30~50年的转型历史时期来看,各国国内的制度和国际合作机制如何具备灵活性,以驱动低碳发展路径,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地方。

报告的第二章其实有很多笔墨花在了关于知识空白的地方,我们下面也来仔细来看一下。第二章的题目是关于排放趋势和驱动因素,全球发布所有种类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这种预测的频率,根据报告的说法还是非常不够的,这种频率是不够高。尽管对于来自化石燃料使用和工业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的预测,目前是做的比较好。做的不好地方,比如说含氟气体的排放的数据还不够充分,另外除了二氧化碳之外,或者是除了工业活动和化石燃料使用之外的温室气体的这种收集的数据的质量和汇报的频率也是一个问题,这样的话对于评价来讲,对于决策来讲都会是一个短板。而这些情况比较严重的发生在一些发展的国家,因为在发展中国家其统计的基础架构和能力仍有待加强。

理解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如何调节气候减缓行动,这样的一个问题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技术进步使GDP能耗强度降低,但是财富的增加,特别是以人均GDP这样一个指标来看,还有人口增长,这两项抵消了上述能源强度改善或者降低带来的这种气候效应。总体来说,过去几十年全球碳排放总量还是在不断增加的过程当中。

报告也指出一个空白是需要研究需求侧管理,或者是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人口控制和快速技术转型等这些因素,如何可以对驱动排放增长的因素产生抑制或者减缓的影响。特别有意思的一点的话,它也提到关于贸易,贸易的角色在影响排放方面是不可小看的。产品、服务、生产从这个低碳经济体外包的方式到高碳经济体,这是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一种典型的现象,但是它是对于全球减排行动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这个方面的话,我们也看到有一些经济体是通过一些手段,比如说欧盟的碳边境调整,来尝试着去解决所谓碳泄漏的问题。刚才讲到的这种贸易带来的碳的泄露是一个典型的,或者我们也看到有些经济学家提出来,通过建立气候俱乐部来解决一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不利,或者有免费搭车的这种现象。

报告提出了理解一些新的影响碳排放的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不平等与排放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个很有意思,就怎么样看这种不平等,当然这是一个总括的一个因素,它里面包括非常丰富的一些具体的因素,比如说收入、社会经济地位、地域差异、社会文化性别的差异或者种族的差异,这些究竟是怎么样影响排放的,有怎样的因果关系在其中。那么给出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这个是报告所提出来目前知识的一个空白。

其实报告在第五章的知识空白的叙述当中,也提及了类似的问题。我这边就顺带说一下,第五章的题目是关于需求服务和减缓的社会视角,目前我们还没有很好的衡量人类实际福利的标准,英文它用的是metric to measure actuall human well-being,另外也不容易理解气候行动与复杂的影响人类福利的因素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显然现在的气候应对解决方案是以供应角度为导向而设计和规划的,也就是说聚焦在实现多大的能源供应,满足怎样的工业生产活动和支持多块的这种GDP增长,在这个基础上想办法怎么能够让它的碳排放可以减少,但是缺少对气候应对带来的人类福利的这种负面影响的分析。正如我在上一篇评论里提及的,研究者认为现在需要从需求服务和终端使用等角度,以及影响这些角度的这种社会文化等因素去分析它们对减排的作用和影响。考虑在此过程中衡量人类福利时,目前聚焦于GDP的做法显然是有明显漏洞的。

关于技术变化对排放的影响,报告也指出了重要的知识空白,技术创新过程有其内在的不确定性,我们难以做到事前评估技术上的结果和对碳排放的影响。除了电力部门,研究者对现有和规划的基础设施的未来排放态势或者趋势仍然理解非常有限,而且用量化评价的这种方式也比较少或者水平比较低,如何用综合方法将由下至上的这种碳核算和情景分析结合来评价排放量,是未来优先发展的这种研究领域之一。

报告还提及的一个空白是指一些气候政策,比如说碳税、碳市场这种碳定价的气候政策,对碳排放影响的是这种实证分析并不充分,导致我们在想追溯清楚政策与减排的这种因果关系时,常常无法获得一个确定的结果。

接下来我来简单说一下第七章和第八章所提到的知识空白。第七章是农业林业和土地使用,农业和林业领域的碳排放和碳汇的计算仍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因为排放因子需要持续修正,未来的研究需要改善与农林相关活动的数据的这种质量和它的丰富程度。关于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者指出未来需要加强如何量化土地退化和恢复所带来的气候影响方面的研究,用综合各种方式来提高各国在汇报关于土地减缓目标的这种可衡量度,也是一个知识空白。

在第八章城市系统当中,因为我们看到全球很多国家这种社会的城市化水平不断的在提升,如何将气候减缓融入城市规划和设计当中,是一个需要研究的优先议题,将减缓行动放在城市发展的转型过程中评价非常必要。对于低收入国家,那些非正统经济活动部门,从这种非商品性住房到与电网不连接的基础设施服务和这种非常规的废弃物管理方式,这些都需要更好的研究。

最后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报告关于气候应对国际合作当中有哪些研究的空白,那么这是第十四章的内容了——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最大的公共问题没有国际合作显然是不行的,但是评价国际合作的效果确实是一个研究当中的难点和空白。首先,国际合作中,国际协定常常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公约,以巴黎协定为例,每年的谈判都会对这个机制的落实和执行产生影响。各国的国内政策和对公约的解读和执行,也会对公约带来的减排效果发挥影响。全面理解国际关系的动态变化,对公约本身和气候减缓国际合作的影响也是非常困难。我们看到正在进行的欧洲的俄乌战争,这样的地缘政治危机,就对全球气候减缓行动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报告还提到一个更值得深思的点,鉴于建模能力的局限,这也是讲到这么多年来气候变化IPCC的他的各种综合报告都是建立在模型模拟的基础上,由于这个模型模拟的这种能力的局限,无论收集多少数据,以高可信度来评价国际合作,特别是现在的巴黎协定对于气候减缓的影响,在报告的作者来看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可以这样坦率的方式说出研究方法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确实也值得称赞。然而未来应该怎么改善研究、提高认知,报告也还是给出了一些建议。这里特别提到理论架构对指导评价的这种作用,对比不同的理论框架,有些框架研究开发的快或者是开发的比较好,而有些理论框架可能慢一些,或者是开发的不太好。

那么所谓的部分二分法,它把气候变化的全球公共品框架理论和气候变化的过渡框架理论分开来进行对气候变化的评价,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它用不同的指标来评估政策的有效性。那么关于过渡框架理论的研究仍然处于早期,但是目前被研究者是看好的,因为在这个方面研究者认为这里面可以有更多的这种社会科学的贡献的潜力,无论是从经济地理还是到社会学心理学,无论是从行为科学、行为经济学到政治学,这些学科都有助于建构一个更为完整的图景。在图景当中,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和有效性可以更好的被理解和评价。

我想本期节目就到这里结束。如果您对我们的讨论内容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意见,欢迎联系我们。如果您身边有关心气候或能源议题的朋友,也别忘记将我们的节目分享给他们。每周五我们都会更新我们的播客节目,无论是能源评论还是海外智库,能源与气候报告解读,希望您能持续关注我们的节目。能源与气候问题深度解析,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