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Vol 32 . 从IPCC最新气候减缓报告看社会科学研究如何改善减排策略
LIYING 2022/04/15

《能源评论》音频节目


能源与气候问题深度解析,欢迎收听磐之石能源评论节目。大家好,我是赵昂。上期的能源评论播客节目我跟大家分享了在俄乌战争下影响全球气候和能源战略的三个重要因素,它们分别是中东油气供应、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技术和美国的低碳政策和技术创新。如果您对这些问题感兴趣,请点击收听我们上期节目。

今天我们来谈一下上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三工作组气候减缓的综述报告,这是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第三部分,前两部分分别是气候变化科学和气候适应。我们先花一点时间来概括一下这份由来自超过60个国家的近300位科学家编写的报告的主要结论,然后我们再展开讨论一下,我个人认为这份报告有一个特别的地方。

这份报告关于减缓的主要结论是2021~2030年,这10年是全球实现本世纪温度升高幅度比工业革命前不超过1.5~2摄氏度目标的最关键的时间窗口。因为我们看到巴黎协定指的是不超过2摄氏度,当然努力向控制在1.5摄氏度这样的目标迈进,所以我这边说了是一个1.5~2摄氏度这样一个区间。科学家对截止到2021年11月的关于气候减缓科学最新研究的梳理结果,是全球有50%的机会限制本世纪温升在1.5摄氏度,但条件是到2020年之后的全球温室气体累计排放不超过5,0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这5,000亿吨听起来是个很大的数字,但是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2021年全球能源相关的碳排放有363亿吨,那么当然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和全球能源相关的碳排放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但是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当中主要是来自于能源使用的碳排放。

依照目前全球平均碳排放水平和走势,全球未来10年的碳排放总数就可能达到5,000亿吨,全球有67%的机会将温升控制在两摄氏度,但条件是2020年之后的全球温室气体累计排放不超过11,500亿吨。这听起来比5,000亿吨高出不少,但是按照目前的排放水平,那么20~25年之间的这样一个累计排放也就达到总量了。如果要实现巴黎协定里提到的温升控制两摄氏度的目标的话,报告特别提出全球碳排放需要最晚在2025年达到峰值,到2030年碳排放比2019年的水平要减少43%,所以这就是这次报告发布的最核心的一个结果。

这已经是IPCC这个联合国机构自1988年成立以来发布的第六次关于减缓的综述报告。从上述的主要发现来看,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在气候变化科学和适应的研究的基础上,评价减少排放以达成温控目标,各国需要如何在政策上、在投资上、在技术推进方面如何行动。

之前的5次报告重点在讨论如何从供给的角度即产生碳排放的各部门如何采取低碳技术来达到减排目标。而这里面有个假设,就是说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碳排放的需求是稳步增长的,当然这个假设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在过去40多年全球化发展推动的经济增长历程来看,全球碳排放始终在稳步上升当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取得了长足的经济增长这样的一个效果。全球数10亿人从贫困进入温饱再进入小康,这是借用中国的政策当中所提到发展阶段的一个名词。在此过程中,尽管有可再生能源和其他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但全球能源系统仍然是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然而放眼未来30~40年,全球化面临挑战,很多人认为全球化很有可能进入低潮,经济增长难以维持之前的水平,全球的人口结构也会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目前还是中等收入国家,但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特征了。因此在未来的 GDP增长预期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人口变化的情景下,我们看到这给全球,特别是一些经济增长比较快速的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减缓政策带来更多的复杂性。

IPCC的科学家在考虑到这些因素之后,同时也结合了所谓“体面生活水平”这样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不是用来形成全球不同国家和文化定义什么是体面生活这样的一个达成的共识,而主要来界定维持体面生活,我们全球的人均碳排放究竟在怎样的一个水平或者一个范围。在此次报告里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即从需求和服务的角度来考虑减少碳排放有哪些机会。

为了便于理解这次报告采用的新方法究竟有哪些重要性,我们来看一下整个报告的结构。报告共分17章五大部分,第一章是介绍和框架;二到五章讲了排放的趋势、驱动因素和排放路径;第三部分六到十二章分社会经济部门讲了减缓的策略,从能源到农业,从建筑到交通等,第十二章还专门讲了跨部门如何协调合作;十三到十六章是第四部分,聚焦于机制安排,包括国际国家地区等不同范围的涉及金融和技术等因素;最后一部分是第十七章,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这个作为背景来讨论如何加速全球向低碳的转型。

IPCC此次减缓评估报告主要采用的两个新方法,一个是评价服务需求管理对减排的作用,以及减缓带来的社会影响方面,整个第五章是讨论这样的内容,也是我们今天待会要分析的地方。第二是第十六章聚焦于创新和技术发展转移。另外报告在未来排放路径分析中也划分了短期,就是从现在到2030年,中期到2050年和长期到2100年本世纪末的这样的三个时间尺度,并将最新的NDC就是国家自主预定贡献承诺与减排路径对比,看看它们对于长期温控目标有怎样的意义。

最后从刚才报告结构介绍也可以看出,此次报告也是首次把低碳转型放在面向2030年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情景下来审视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报告增加关于服务需求管理对减排的作用和减缓带来的社会影响方面的内容,与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显著增加有直接的关系。这一领域涉及的学科当然很多了,有社会学、心理学、性别研究、有政治科学、有行为科学、有行为经济学,那么已经发表的学术文章有近10万篇,每年还以15%的速度在递增。

在IPCC的前4次评估报告里面,基于理性人的理性选择,是一个隐含假设,即人们可以获得充分信息和不受限的处理能力来最大化自身期待的效用。人们的不同偏好也就仅体现在财富风险态度,就是面对风险的态度和时间的折现率三个方面。第五次评估报告其实有所改变,它拓展了这个目标范围,将物质的、社会的和心理的等因素纳入到分析当中,同时决策过程的复杂性也被考虑了。然而第五次评估报告里仍然忽略了其他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是近年来行为科学研究对公共政策决策有贡献的地方,比如结构性的、文化的和制度性的因素对人行为和决策的影响,以及物理的和社会的场景的影响。这不由让我想起来,去年就是2021年,我们机构在伯尔基金会支持下,电动汽车普及过程当中行为经济学方法可以发挥怎样作用的一个研究,如果您感兴趣的话,也可以上我们的网站去下载我们的报告。

显然作为综述报告,IPCC自然会将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放在他们的综述当中,因为这些新进研究成果将对公共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谈到采用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方法的重要性时, IPCC报告指出一则它可以为减缓提供更多选项,二则可以找出那些阻碍社会经济技术和制度变化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因素并加以解决,这也会给减缓带来新的机会。

那么需求侧的减缓与哪些社会角色相关?报告指出有5种,分别是个人、群体、公司、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或基础架构。个人的话举例说,比如消费选择、个人习惯;群体的话,比如说社会运动或者是价值观;公司的话,比如说投资、广告营销;制度安排里面包括政治组织、行政监管;最后这个基础架构是包括长期的投资和融资安排,这些角色在推动社会变化方面一般是中性的。所谓中性就是说它既可以支持保持现状这样的一个目标,也可以成为带来改变的推动力,而就看你怎么去让这些决策之间彼此发挥作用。而这些角色在从供给和需求方面考虑减缓行动时,它都可以发挥作用,只是之前重视供给,现在将需求也放在考虑的重要因素当中。设计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改变社会的实践,同时影响碳排放和人的福利。

转型性的改变需要5种角色都参与到协同行动当中,因为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要的系统性的社会经济的转型,涉及行为文化制度和基础架构的这种根本变化。当然提到变化的话,第五章当中也是列举了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的话,就叫避免、转移和提高。下面我们来稍微举一个例子来说一下,社会规范的变化或者榜样的影响,我们都知道一种社会潮流或者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公众人物,他们的影响可以让更多的个体加入到低碳出行的方式当中。以前更多的是以私家车出行,现在更多的是以自行车、公交或者是步行的方式来解决出行需求。这在很多西北欧国家的中小城市成为人们越来越接受的方式,这种减排方式称作转移,即由高碳出行转移到低碳出行。

另外一种是将长途航空旅行减少到每年只有一次,这样带来的减排是因为避免了频繁乘坐长距离飞机而带来的。或者是每周有一天居家办公,疫情情况下可能很多机构公司都不是每周有一天了,一周有很多天都是居家办公。通过这样的一种工作时间的调整,减少通勤相关的碳排放,这些例子也可以带来减排,这种方式称作避免即改变行为习惯和方式,避免了碳排放。

第三种方式是提高,它是指对现有的技术和方式进行改善,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减少排放,例如提高建筑能效、提高机动车燃油效率或者是提倡生态驾驶,或者在不影响舒适度的情况下,将冬天和夏天室内温度分别调低和提高一摄氏度。这些的话通过是提高供暖系统或者是空间制冷系统的使用效率来去达到减排的目的,这些都是提高的案例了。

我们在不久前的一期节目里面,其实讨论了国际能源署IEA发表的一篇欧盟国家如何减少对俄罗斯油气依赖的报告,那报告里面就提及了消费者降低冬天时温度的做法,可以带来非常显著的能源节约,那么每降低一摄氏度可以节约取暖剂6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消费,这指的是整个欧盟。这占到最近欧盟年进口俄罗斯天然气总量的3%左右,所以小小的一个温度的调节,就可以带来这么高的能源节约量。

这些都是具体的案例。对于系统性采用基于需求管理的减缓策略,究竟可以带来多大的改变呢?报告也给出了一个非常令人刮目的数据,那么基于满足服务质量,针对了5大社会角色,应用了三种减缓方式的需求管理,可以到2050年减少45%的上游能源需求。具体来说2020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总量相当于174亿吨标煤,而如果减少45%的话,那到2050年全球的一次能源需求总量的话,其实只需要95亿吨标煤。所以这就回到了刚才我一开始提到的话,通过对需求管理和需求挖掘这种减排的潜力,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未来几十年,我们究竟对能源需求的总量会和现在比起来有很大的减少,这样的话可以给我们看到提供了一个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的同样重要的思路,除了我们在供给端加大低碳转型之外,那么在需求端的管理,也可以通过改变这种个体的、群体的、公司的、制度的或者是基础架构的这些社会角色的这种作用互相影响,能使得整个社会经济的体系是更像一个低碳的这种能源和经济友好的一种方式转变。所以可以看出来这个报告里面最终提出来的第五章整个一章内容在提倡的这种利用社会科学近些年发展的新的一些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更好的设计更有效的减缓政策。

好的,本次能源评论节目就到这里,下一期节目我们会继续讨论IPCC气候减缓报告,这个综述报告,焦点的话是讨论知识的鸿沟或者知识的差距,英文叫knowledge gap。很有意思的是我在浏览报告的时候发现报告几乎在每一章里都专门辟出章节来讨论目前研究的一些差距或者是空白,我觉得通过了解这个内容,我们可以更清楚的去看到减缓所面临的挑战和机会。

那么IPCC每隔几年发布综述报告,从1988年到现在IPCC已经是30多年的历史,但是也就发了6次,所以平均下来的话可能是每五六年发一次,这个本身也是一个认知提升和学习的过程。如果我们可以了解站在全球减缓科学研究前沿的科学家,如何理解知识的差距和空白的话,那么对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参与气候变化公共政策的讨论将有非常大的益处。好的,希望您持续关注我们的节目,下一期能源评论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