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二次分拣坚守12年遇寒流
admin 2016/12/29

北京晚报

赵喜斌


二次分拣:12年坚守背后的经济账

清晨5点半,京藏高速还未出现密集的车流。西三旗桥东北方向的一块空地上,41岁的陈玉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握着夹子,在微弱的灯光下从垃圾车里刨出垃圾,开始将垃圾进行分拣。

从事垃圾分拣已经10年时间,在陈玉英看来,她的工作每年365天全天无休。陈玉英夫妻俩承担着周围三个小区的垃圾分拣工作,每月除了近2000元的工资以外,便是靠垃圾分拣出的可回收物品,“我们两人每个月一共能赚七八千块钱吧。”

陈玉英戴着口罩、手套,站在污泥中。在她的身旁,几个布满油渍的垃圾桶。她刨开垃圾袋,将废纸扔进垃圾桶中,玻璃瓶丢进身后的箱子里。

包裹垃圾的塑料袋,以及垃圾中的塑料制品也被分别装进了两个大垃圾桶中。“厨余垃圾也要分拣出来,专门放进垃圾桶里。” 这样的分拣工作,从每天清晨5点半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钟。分拣时常会被针、玻璃、铁钉扎伤,不过在陈玉英看来这些都是小问题,用胶布缠一下就继续分。

在这块空地中,集中了周围三个小区的生活垃圾,经由二次分拣后再由解压车拉至垃圾处理厂。

“我们小区试点垃圾二次分拣已经有12年的时间了。”金榜园便是三个在此二次分拣垃圾的小区之一,该小区物业经理曲屹松表示,通过对分拣前后的对比测算,分拣后的垃圾主要是建筑垃圾等一些不能资源回收利用的物品。“分拣后,有三分之一的垃圾被分类分拣出来,再通过出售回收的方式变成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每个小区的规模不同,但是通过二次分拣在垃圾清运上费用都会减少四五万元。也可以让能够回收利用的垃圾再利用,而不是一起被清运车拉走进行填埋或是焚烧。”

有害垃圾:集中收集后处理遇难题

在金榜园小区中,物业公司与居委会,在社区设置了四处家庭固体危险废弃物回收处。回收箱中有一个回收含汞的废旧荧光灯、体温计、血压计以及废旧电池。另一个回收桶中则回收过期药品、化妆品、农药等。

在曲屹松看来,如果这些物品放在家里,会污染家庭环境,危害家人身体健康;如果扔到垃圾箱里或被运到垃圾场填埋,也会造成空气、土壤、地下水的污染。回收管理居民家庭固体废弃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环境污染。

回收过期药品的回收桶已经被塞得满满当当,许多废旧电池和灯管也被居民放进了回收桶中。一名居民表示,在未设置这些回收桶时,这些废弃物就随着生活垃圾一起进了垃圾桶,“自己也没有这个意识,在小区里看到了宣传后,才知道这些东西危害那么大,现在很多人都有意识地去把这些废弃物保留好,一起扔进回收桶。”

海淀和谐社区发展中心学术委员张丽曼表示,该中心通过物业公司在金榜园小区设置了家庭危废集中管理中心,辐射五环路以北各个社区的危废收集点。将分散在这一带危废收集点的危险废弃物集中统一送到金榜园危废管理中心安全管理。

在金榜园小区旁,专门扩出了一块区域,存放废旧电池、废弃灯管、过期药品等废弃物。“而我们回收的这些东西送到哪里,却让我们有些犯难。”曲屹松说,如果没有专门回收的场所,这些物品最后不知道会去哪里,“是不是又会通过垃圾清运的方式,进入填埋场。”

“对于废弃灯管等处理中,有先进的仪器进行处理,但是需要的规模数量比较大,一般数量的此类物品很难找到处理的地方。”张丽曼表示,这也促使他们集中多个小区的有害废弃物集中管理,达到一定数量后集中处理。

分拣遇冷:废品价格低分拣信心不大

物业公司为陈玉英设置了一个垃圾分拣场地,对垃圾清运工采取了激励措施,允许他们可以把可回收废弃物分拣出来卖掉,收入归自己,从而调动了陈玉英和老公的积极性,进而做到垃圾及时清运。

在张丽曼看来,垃圾分类回收,尽量做到可回收废弃物不出社区就地转化循环利用,可回收废弃物不再进入公共垃圾填埋场,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垃圾减量。“但是厨余垃圾和家庭危险废弃物的收集处理仍然是垃圾分类的难点。”

陈玉英分拣出的厨余垃圾以每公斤几毛钱的价格卖出,回收者将其变成饲料。

“每天我都要把居民倒的垃圾打开再分一次,现在天凉了,好多了,夏天那味道就能熏死人。”陈玉英说,少数居民在家将垃圾分好,绝大部分居民都是混装在一起,大部分还是要靠人工重新来分,每天可以分出四五桶厨余垃圾,“我们得一点一点分拣,尽量把垃圾分得很细,但是这也保证不了能把厨余垃圾分得很干净。”

“今年很多废品卖不上价格,很多东西很难卖出去。”陈玉英坦言,这也让夫妻俩有些犯难,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继续分拣的信心。

“我们现在的做法不太适合没有场地的小区。如果前端的居民分类不好,是否可以由相关部门组织,让多个小区的垃圾在一个垃圾楼内二次分拣,做到垃圾的资源化和减量化。”曲屹松也发现了这样的苗头,分拣出的物品很难甚至无法在回收市场中出售,“他们如果不干了,我们就只能采用集中清运的方式,垃圾不再分类,不管什么垃圾都混在一起,最后到了垃圾填埋场。”

陈玉英的丈夫老吴又拉着一车垃圾进入分拣点,陈玉英抬头望了过去,没有停止手中的分拣。“这种车一天要运七八车,周末的时候要十来车。”

专家说法:垃圾分类干湿分离应是底线

“理论而言,经济价值高、易于回收的废弃物并不需要通过强制手段就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得到回收和利用。”在“北京零废弃”及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联合发起人、环境史博士毛达看来,应纳入强制分类目录的,就是目前那些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分类回收的垃圾类别,至少须包括:厨余垃圾、园林垃圾以及含汞灯管、灯泡、废电池、过期药品、油漆涂料等有害垃圾;如玻璃、利乐包、复合塑料膜等回收率低的可回收物;以及如电子废弃物、含氯塑料、发泡塑料等易在末端处理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的废弃物。

毛达研究发现,国内外的众多经验表明,对于一些资源消耗量大、价值低、回收难、环境风险高的产品,尤其是过度包装材料和一次性物品,优先措施并不是分类回收,而是出台禁用或限用政策,逐步将其从市场中淘汰。

“北京市厨余垃圾约占垃圾清运总量的一半,大约每天产生约1万吨。而这部分垃圾是最应该优先通过强制分类得到分流和减量的。”毛达认为,干湿分开是垃圾分类的底线。垃圾混合后,尤其是食物垃圾和其他如纸、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物混合,会导致相互污染,最终全都无法继续回收利用。目前已有的和未来5年可以增加的餐厨处理能力,5年后实现每天5000吨厨余垃圾分类运输和处理是可以期许的。随着一半厨余垃圾的分类、分流,原本因与厨余垃圾混合而遭受污染的那部分可回收物,也将有相当一部分可以得到回收,“保守估计可以达到垃圾清运总量的10%。这部分垃圾减量与厨余垃圾减量合计,焚烧和填埋总量可减少35%。”


原文链接:http://news.163.com/16/1229/15/C9FB02OQ00014AED.html